正如小说的名字,三国演义,最精彩最耐看的点,就是人物的演义。汉末乱世,英雄们可以充分挥洒才华,展现自己。他们的精彩故事贯穿了小说的前半部分,甚至三国大势的走向也都是由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引导的。

曹操——孟德献刀、关东起兵、煮酒论英雄、官渡之战、赤壁之战、华容道、割须弃袍、十八路诸侯起义、徐州屠城、杀吕伯奢、白门楼收张辽  

刘备——桃园三结义、三英战吕布、三让徐州、跃马檀溪、三顾茅庐、借荆州、夷陵之战、白帝托孤  

关羽——温酒斩华雄、杀颜良诛文丑、千里走单骑、过五关斩六将、单刀赴会、水掩七军、刮骨疗伤、走麦城、智擒于禁

张飞——怒鞭督邮、古城相会、长坂桥、义释严颜  

赵云——长坂坡单骑救主 

周瑜——蒋干盗书、苦肉计、火烧赤壁 

诸葛亮——隆中对、舌战群儒、智激周瑜、草船借箭、借东风、三气周瑜、七擒孟获、六出祁山、挥泪斩马谡、空城计、五丈原、木牛流马 

吕布——凤仪亭、连环计、辕门射戟、白门楼、夜袭徐州

吕蒙——白衣渡江 陆逊——火烧联营、

曹植——七步成诗 

姜维——九伐中原  

孙坚——匿玉玺、跨江击刘表 

王允(司徒)——连环美人计 

陶谦(恭祖)——三让徐州

上面的人物和故事主要发生在小说的前半部里。而小说后半部里,虽然三国后期的名将能吏(魏国尤多)一点也不少,但由英雄主演的精彩故事却非常稀少了。原因是什么呢,难到罗贯中老师对三国后期的人物故事没有做够多的挖掘吗?

下面说一下自己的个人观点,有可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。

纵观三国故事的演化过程,主要讲刘曹孙三股势力从起家到称帝的过程。如果从这三国势力内部管理方式的变化看,也是一个从人治转向体制治理的过程,就像创业公司到大公司发展过程。

三足鼎立之后的三国故事,变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博弈过程,故事发展的主推力不再是人,而是国。各国博弈的资本则是国力、政治体制、人才数量、硬件资源、等级门阀等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。不像个人的博弈,有忠义的禁锢,有感情的纠葛;而国家的博弈,皆是理性的选择,利益的考量。君臣朝堂仪式更是让内部也存在着各种制衡。同时,三国后期的每一个人在这些稳定的因素中,也只能发挥个人受限的能力。

三国后期,大国间的斗争乏味枯燥,名将能吏的表现皆受限于体制、官场、门阀,把这些繁杂单调的东西写成精彩的小说实在是难了些。

正是小说前半部在写人,而后半部在写国,才会给读者后半部分没有前半部分精彩的感觉。如果不看后半部,三国的读者也会预测到天下分久必合的结果会由魏国(继承魏国国力的晋国)完成,因为魏国国力最强。这也验证了一个常见的规律--马太效应。